極目新聞記者 陳倩
攝影記者 劉中燦
地名,寄托著鄉愁,
也蘊含著文化,
背后有很多有趣的故事。
吳家山,集家嘴,珞珈山,
這些名字,
武漢人已經耳熟能詳,
但它們的來歷你知道嗎?
極目新聞記者
從湖北省民政廳了解到,
根據最新編撰的《湖北地名故事》,
這些地名其實都在長期的演變中,
改變了原來的名字,
卻成為一道道獨特的風景。
視頻剪輯 劉中燦
吳家山上無吳家
其實這里本無家
現在的武漢市東西湖區政府所在地“吳家山”,是全區的政治、經濟、文教、信息中心,是一座美麗的園林生態衛星城。然而,說起“吳家山”這個地名的來歷時,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。
吳家山
“吳家山”并非吳氏家族的山地。據當地的老人說:“吳家山根本不是吳氏家族的山地,附近有易家灣、龔家灣、李家坮、潘家坮、王家坮、何家廟等等好幾個村子,就是沒有姓吳的村子,甚至連姓吳的老住家也沒有一戶?!?
那么,這里為什么叫“吳家山”呢?這就要從傳說講起了。
很早很早以前,這里沒有人煙,屬于江漢平原東南隅,緊挨長江北岸的一大片低洼地,叫做“云夢澤”。每年冬春季節,這里是湖港水匯、蘆葦雜草叢生的地方;每年夏秋季節(有時春末至冬初漲水期達七八個月),這里一片汪洋。因為長江汛期倒灌上來的水,當地人說是漲南水,加上漢江和府河每年夏秋洪水暴發,當地人稱為漲西水。
南水和西水兩面洪流匯集,這里就成了一望無垠的水面。有一年,大禹在三峽治水之后,來到江漢平原巡察,發現這里有一塊很大的水地,于是乘坐大木排東行,快到長江出入水口的諶家磯時,忽然回頭一看這水地太野曠了,順便就把喝茶的壺蓋揭了下來,扔向水中。于是乎,水面就生長出一座小山,這個山的形狀很像一個壺蓋,因此取名“壺蓋山”,即現在人們所說的吳家山。
若干年后,從北海來了一位老道,這老道士覺得此山雖不高,但有仙則名,靈氣十足。于是,老道士施展道法,緊挨著“壺蓋山”的旁邊扔下一頂帽子,又生出一座山,這座山的形狀很像道士的帽子,所以叫“道冠山”,即現在人們所說的“雷達山”。
據《漢陽府志》所載,唐朝時期,這里已稱“壺蓋山”,因為長期無人居住,所以有人就稱“無家山”。湖北方言“壺”和“無”,“蓋”和“家”的字音相諧。
2月26日,極目新聞記者來到吳家山看到,這里現在被改建成了吳家山公園,不過根據公園的介紹,這座山真的不高,最高處也就70多米。春光明媚,這里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休憩、踏青。
吳家山公園里游玩的市民
從唐朝起,這里的名稱,開始是“無家山”和“壺蓋山”并稱。到了明朝洪武年間,漢陽知縣何欽唐漫步到壺蓋山,發現這里依山傍水,雖然荒蕪,但地勢好,風水好,又很寧靜,加上傳說的神話色彩,他覺得這里是自己百年之后的理想安葬地。
吳家山公園
何欽唐死后約六十年,其后輩考慮祭祀祖先之方便,將家族遷徙于石潭涇(現吳家山東北面何家廟)居住至今,于是壺蓋山、道冠山這兩座山沿邊都成了何氏官家的基地。所以,這偌大的墳墓基地,又是官家的,誰還敢在山上造房子住呢?故人們一直稱“無家山”,遠近的人都如此稱呼。
元明時期,有人從江西移民到湖北,這里已零零散散有幾個村子。后來,有四五戶人家被洪水淹怕了,干脆搬上山來搭起棚子住下了。他們說只怕水,不怕鬼,到山上和鬼住在一起還安寧些。何況后來住在這山上也沒有誰來干涉。于是姓李的,姓王的,分散在兩山的山坡上住下了。
這樣一來,這里再不是無家的山了,可是名字叫了這么久,要怎么改呢?
群眾的智慧果然是無窮的,他們在叫地名時,將“無家山”改稱為“吳家山”,慢慢地就這么叫開了。據清代編修的《漢陽府志》,清光緒二十五年(1899年),“吳家山” 有了正式名稱并劃歸于三店鄉,屬夏口廳管轄,直到現在,成為了東西湖區政府所在地。
集家嘴原來是“接駕嘴”
名字和這位皇帝有關
從漢口民族路一直往南走到江邊,在漢江入江口,有個碼頭叫集家嘴,是來往漢口與漢陽之間的一個主要渡口。
有些人認為,集家嘴應該叫“集稼嘴”,因為這里的碼頭多是轉運糧食,糧食不就是“莊稼”嗎?不過根據武漢市江漢區地名普查辦的調查,更多的人認可的說法是,這里原本應叫“接駕嘴”,是因為方言的原因,最后傳成了發音相近的“集家嘴”。
既然是“接駕”,那是接的誰呢?清朝有個叫范鍇的人,寫了一本《漢口叢談》,這部地方史料筆記,記敘漢口是如何發展為“四大名鎮”之一的。在書中,他提到,“接駕嘴”,接的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,而他正好出生在湖北鐘祥。
嘉靖皇帝朱厚熜,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。1521年,明武宗去世,皇太后與內閣商議,要身在鐘祥的朱厚熜立即到北京繼位。
對嘉靖皇帝,可能大家對他更多的印象是電視劇《大明王朝1566》里陳寶國飾演的那位愛修仙的摳門皇帝,聽說被大臣貪污了稅款時氣鼓鼓地大吼“朕的錢”,已經成為網上不少網友創作段子的素材。但是當時只有14歲的朱厚熜,表現出了和年齡不相符的成熟和心計。他按捺住激動,輕車簡從,先坐快船順流直下到漢口,然后快馬加鞭,徑直北上。
漢口的官員聽說皇上要來,激動不已,迎接皇上的布置,更是不用多說。能親自迎接皇上的,當然是知府這樣的高官,中等級別的,負責報告皇上到來的準確時間,即所謂“報駕”,低等級別的,就要去江邊等著,探明皇上到達的準確位置,叫做“探駕”。等朱厚熜的船到了漢陽碼頭,人山人海,齊呼萬歲,可朱厚熜只是揮了揮手,一言不發,趕緊登上早已備好的渡船,離開漢陽南岸,向漢口北岸進發。
當時的漢口,還沒有現在的繁華,可是官員們擺出的排場依然盛大,可是朱厚熜只是微微頷首,就上車向北進發了。
這么一來,漢江兩岸,就留下了兩個“接駕嘴”。漢陽的那個在南岸,就被叫做“南岸接駕嘴”,或者“南岸嘴”。是不是覺得這名字聽著熟悉?對,今天你從集家嘴碼頭走進漢江江灘,漢江對岸,那個像一條巨輪一樣深入江中的“心尖尖”,就是武漢人熟悉的南岸嘴,和南岸嘴隔江對望的,正是集家嘴。
集家嘴(左岸)和南岸嘴(右岸)隔江對望
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“接駕”一事在明朝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,但是就在武漢,還有很多地名也和朱厚熜這次來去匆匆的出行有關。比如:接駕河、報駕巷、探駕巷、送駕墩。
是不是覺得這幾個地名聽著熟悉卻又似乎沒見過?那是因為它們現在不叫這幾個名字了。
它們現在叫做:捷徑河、鮑家巷、彈夾巷、宋家墩。
從落駕山到珞珈山
為它改名的是聞一多
武漢,以“大學之城”而聞名。而很多大學,都是依山而建,比如華中科技大學的喻家山,華中師范大學的桂子山,華中農業大學的獅子山等。而其中最出名的,當數武漢大學的珞珈山。如今正是春暖花開的時節,珞珈山的櫻花吸引著眾多游人,而一代又一代武大學子,更是驕傲地將自己稱為“珞珈人”。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,其實珞珈山這個名字,只有不到100年的歷史,而它的得名,與武漢大學首任文學院院長,著名詩人聞一多密不可分。
聞一多,湖北浠水人。今天我們提到他,可能更多人會想到課本上的《最后一次講演》,以及澳門回歸時由他的詩作改編的《七子之歌·澳門》。而對珞珈山來說,聞一多正是給它這個名字的人。
1928年,籌建中的武漢大學開始考察新校址。湖北當局在實地考察武漢大學新校址時,回復稱:“查得該地內包落駕山、獅子山、團山、廖家山、郭家山等處,惟南面落駕山稍高大,面積約占千畝余……”這里東部、西部和北部三面臨水,環境幽靜,風景秀美,實在是教書育人的絕佳場所。而回復中提到的落駕山,也叫羅家山、邏迦山,都是當地祖傳下來的地名,并沒有特殊的含義。在《江夏縣志》中,有這樣的記載:“邏迦山在(武昌)縣東北二十里湖濱?!?
聞一多等人在選定羅家山為武漢大學新校址時,以詩人的敏銳靈機一動,建議將“羅家山”3個字改為“珞珈山”。
從“羅家山”到“珞珈山”,雖然讀音一樣,但含義卻大不相同?!扮蟆?,指一種堅硬的玉石;“珈”,是古代婦女佩戴的一種精美華貴的裝飾品。聞一多用“珞珈”兩個字來形容這座山的秀麗,富有風味。
大家一致贊成了聞一多的建議。于是,原有的不登大雅的舊時代祖傳地名,頓時變得風情萬種,富有詩情畫意。
來源:極目新聞(記者:陳倩?攝影記者:劉中燦)
編輯:劉思宇
審核:謝禮逵